来源:人气:891更新:2024-09-18 18:36:43
近年来,随着喜剧综艺的持续火爆,许多喜剧演员开始逐渐从小舞台迈向大银幕。尤其是一些以综艺节目为平台成长起来的年轻喜剧人,陆续通过大银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电影《大场面》集聚了三季“喜人”中的十位演员,作为中秋档期第二部喜剧题材的影片,主要讲述顶流明星“意外踩雷”的故事,当下想看人数甚至比马丽、乔杉主演的《一雪前耻》还要高出不少。
然而,虽然这些喜剧演员在综艺舞台上表现出色,但他们的银幕之路似乎并不那么平坦。十位“喜人”相聚电影《大场面》的表现是否能出色?观众对综艺电影的期待与担忧又是什么?
喜剧综艺到喜剧电影的转变与挑战
影评人艾辉认为,随着一批喜剧综艺节目的崛起,许多喜剧演员积累了大量粉丝。这些粉丝对他们的银幕作品充满期待,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同样熟悉且令人捧腹的喜剧表演。
但正是因为《大场面》中的演员都是“喜人”,缺少国民度高、能扛票房的喜剧演员,还是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然而,电影的创作逻辑与综艺节目存在本质差异。观众们对综艺电影的期待值呈现两极化,一部分观众对喜剧演员的表演抱有很高的期望,期待他们在大银幕上展现出更成熟和深刻的表演;但也有观众担心,这些喜剧人在综艺中的优势无法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可能“水土不服”。
影评人艾辉认为,电影《大场面》或许会是票房”小黑马“,但是不会成为像《抓娃娃》那样的爆款电影。电影作为一种更为复杂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求演员能够制造笑点,更需要角色在情节中的成长和转变,这就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综艺舞台上,演员可以依靠快速反应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取悦观众;但在电影中,观众期待的却是情感的深入挖掘和细腻的角色塑造。这种观影需求的变化,是许多综艺喜剧人转型电影演员时面临的最大挑战。
观众期待与市场反馈
艾辉认为,电影观众和综艺观众并不完全重合。许多综艺节目粉丝可能会通过短视频或网络平台消费内容,但他们未必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长篇电影。这也造成了综艺电影票房不佳的现象。观看短视频、综艺节目和电影的三类观众,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区分。
喜剧综艺电影的另一大挑战在于观众的期待与实际的市场表现之间的落差。在综艺舞台上,观众习惯了演员在短时间内密集输出笑点,但电影是长时间的叙事,要求情节更加连贯、笑点更加自然。部分综艺电影虽然集结了一众喜剧明星,但最终却因为故事松散、笑点过于刻意,而无法获得预期的口碑和票房。
特别是当一部综艺电影的时长拉长至90分钟甚至两个小时,观众容易产生“笑点疲劳”,使得本该轻松愉快的喜剧效果大打折扣。《大场面》这部电影,其故事设定为“片场踩雷”,这在短时间的综艺节目中或许能有效制造笑点,但在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里,这一设定能否维持观众的兴趣仍然存疑。
演员表现的局限与未来发展
在综艺节目中,喜剧演员的表演风格往往更为夸张,注重通过短暂的表演时间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但在电影中,观众期待的是角色的成长与复杂的情感表现。因此,“喜人”在综艺中或许很能吸引观众注意,但如此多的喜剧人都在电影中相聚,常常面临着表演空间受限、角色发展不足等问题。
例如,演员闫佩伦在综艺中通过不停地尝试各种角色,得到一定的历练,在《喜人奇妙夜》中表现出色。但在电影中,如何突破综艺中的表演模式,成为像闫佩伦这样的喜剧演员面临的挑战。
并且在综艺节目中,每一个节目都是由编剧和演员共同头脑风暴,凝聚了所有人的智慧,所以会有很多优质作品。但是电影里的“喜人”只充当演员的身份,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会埋没演员的才华,发挥的空间并不大。
此外,一些综艺电影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往往会选择“攒局”的方式,集结多位喜剧明星以制造“噱头”。但这种方式在提升观众期待的同时,也增加了电影失败的风险。一旦电影的剧本不够扎实,或者演员的表演缺乏深度,观众的负面评价很可能会迅速蔓延,导致票房和口碑双双下滑。
回归创作与打磨
随着年轻喜剧人的崭露头角,观众对新鲜血液的喜剧形式也抱有期待。但小品与电影创作逻辑不一样,“喜人”演员在综艺里表演方式可能与电影里不一样,电影和当初小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正如艾辉所说,“聚未必是一团火,但散应该是满天星”。这些喜剧演员在综艺节目中展现了他们的喜剧才华,但他们也需要通过更多的作品打磨自己的演技,逐步积累口碑。
未来,综艺节目转向电影的出路或许在于更为扎实的剧本创作与表演打磨。主创应当更注重电影故事的原创性,寻找更贴近生活、能引发观众共鸣的题材,而不是简单地把综艺节目中的喜剧元素直接搬上大银幕。
此外,演员们也需要在表演上不断突破,不仅仅满足于制造笑点,而是要通过角色的塑造与情感的递进,真正打动观众。对于喜剧演员而言,转型电影是一条漫长而充满艰辛的道路,但只要坚持创作和自我提升,或许他们终将在银幕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大场面”。